發佈日期:2023.1.14

2022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ー粟島

2022/11/06 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第四天ー粟島②

(官方導覽上篇:2022/11/06 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第四天ー伊吹島①

在參觀完伊吹島後,我們搭上船直接前往粟島。在船上時,かずちゃん開始向我們介紹粟島的相關背景。

粟島位屬於香川縣三豐市,而三豐市最有名的景點便是天空之鏡父母濱,在特定的潮汐時間,岸上形成一個個瀉湖,就像鏡子一樣會將人的倒影反射在水中,不只是日本,這個景點在台灣也有一定的知名度。沿途聽著介紹,讓移動過程也很充實。

粟島

粟島在過去曾開設過培養船員的學校,在1987年廢校之後,便在此興建了粟島海洋記念公園。隨著年輕人口多數移居到本島,粟島的學校也相繼廢校。粟島並沒有將廢棄的學校加以清拆,而是利用這些廢校與藝術做結合,除了進行藝術創作之外,更將其中一所廢校打造為提供藝術家住宿及創作基地的「粟島藝術家村」。

作品No. aw04 粟島芸術家村

曾為舊粟島中學校舍,2010年香川縣的三豐市在粟島啟動了一個為藝術家提供住宿及創作基地的「粟島藝術家村」培訓企劃。並且在2013年,作為瀨戶內國際藝術祭的住宿空間和會場,開始展示多位藝術家的作品。

2022年進駐的兩位藝術家分別為製作「粟島大繪地圖」的佐藤 悠(さとう ゆう)以及以當地山豬為構想,製作出「聽見生命之聲」的森 ナナ(もり なな)。

粟島大繪地圖

佐藤悠在2022年進駐粟島藝術村,他招集了島民、藝術祭的志工以及觀光客,一起完成了一幅長達十公尺的繪製地圖-「粟島大繪地圖」。

根據週刊週刊みとよ ほんまモンRadio!對佐藤悠的訪問,他提到:因為疫情關係,2020年與2021年粟島藝術家村並沒有舉辦駐村活動,這使得島民們對於今年的藝術家進駐有著超乎以往的期待。島民的熱情,加上過去幾年許多活動因為疫情的關係多數轉變為線上進行,疏離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種種因素使得佐藤悠想要利用這個契機,共同製作藝術作品使周圍的人再次凝聚起來。

在這期間,佐藤悠也參考了西山惠司※1所繪製的粟島地圖,西山惠司除了把粟島的全景圖描繪出來之外,更把自己對於粟島的想法加進地圖裡,使得地圖增添了許多魅力。

因此佐藤悠決定讓各式各樣的人參與,一起繪製這個「粟島大繪地圖」。

※1西山惠司為Le・port 粟島住宿設施的負責人,致力於讓粟島的大家能夠欣賞海螢火蟲的研究,故也被稱為海螢火蟲之父。

在「粟島大繪地圖」中有著許多屬於繪者自己的視角,每個人都將自己所感受到、看到的,藉由畫筆表達出來。也因為每個人的感受不同,所以這個地圖的每個角落都有著不同的筆觸與想法。而現實不也總是會因為彼此想法的碰撞而織出種種事件嗎?與他者共同創造(生活)意味著各式各樣的可能性,不管是碰撞還是為此併發出新的靈感,都能為自己帶出一個不同的視角去看世界。

聽見生命之聲

駐村藝術家森 ナナ來到粟島後,發現山豬與瀨戶內的諸島有著特別的關係。因為山豬在日本本島中逐漸喪失棲息地,所以他們便開始「游向」瀨戶內的諸島,而會場中也可以看到山豬游泳的影片與相關輔助資料。

知道這個不可思議的現象後,森 ナナ便決定利用「山豬」來做相關的藝術創作。

森 ナナ與當地居民一同去狩獵,並將當地居民狩獵到的山豬帶回,提煉出「膠」,並且利用粟島生長的竹子提煉出「煤」,不斷的試錯後,最後成功利用膠與煤製做出可以用毛筆書寫的「墨」。

出身於書道世家,對書道也有深度涉獵的森 ナナ,利用調製出來的墨繪製了這幅「聽見生命之聲」。山豬強大的生命力使他們游過瀨戶內海,跨海來到島嶼上,無論是「山豬」、「竹子」抑或是森 ナナ用墨繪製的「人」,都是森 ナナ在此聽見的生命之聲,並且也希望用此方式,讓大家用五感去體會粟島的種種生命力。

我個人很佩服這個作品,因為它可以從山豬發想到去製作成墨,對於背後整個製作流程與故事讓我充滿驚喜感!但也因為森 ナナ對於書道有著深厚的認識與背景,才會想到這樣的創作方式吧!這也是藝術有趣的地方,因為個人經驗的不同,因而能發想出不同的創作手法,從中感受他人與我之間不同的世界觀。

作為言語的洞窟壁畫,和鯨魚變化為酸素的故事。

除此之外,かずちゃん還特地帶我們去看2019年展出的駐村藝術家創作作品,探討鯨魚死後與萬物生命循環的關聯性。由日本藝術家大小島真木先生、Waril Art ※2的繼承者,來自印度的Mayur Vayeda先生,以及島民們共同製作而成。

大小島先生在參加駐村活動前,曾搭乘法國的海洋探查船「TARA號」做過各種海洋探查。在偶然的情況下,發現了正在被魚和鳥啃食的鯨魚死骸。大小島先生來到粟島之後,得知2002年時,粟島的西海岸也曾經漂流著鯨魚死屍,於是便將此與自己的經驗結合:鯨魚死了之後並不是完全消失,而是經由魚以及鳥的食用,成為他物生命的奠基,更衍生出這次的作品理念:「細訴著地球的訊息的鯨魚」。

※2 Waril Art起源於印度的原住民族群Warli族,是壁畫的一種,用一種特殊的圖象方式( 利用圓形、三角形和正方形去做排列),畫出他們眼中的萬物。

走進作為作品的洞窟後,可以看到位於中心的模型鯨魚屍骨,以及在鯨魚周圍Waril Art,敘述著與生死議題相關的生命循環。身在作品其中環視整個洞穴中的壁畫,是個很特別的體驗。

作品No. aw06 思考的輪廓

「思考的輪廓」為義大利藝術家Esther Stocker的作品,利用廢棄的粟島幼稚園進行藝術創作,黑白的空間與線條,除了可以帶給人們視覺上的震撼之外,更能深入空間中去感受這個作品。其中跳躍性的線條代表著曾經在此的幼稚園學生,試著想像他們還在的時候,空氣充滿了孩童的笑聲與活動,而空間中的線條,就是在表現孩童身上的歡快感。

Esther Stocker在不同的空間中,利用黑白交替與不同的線條去做表現,遠看會覺得空間變得很不可思議,而近看身處在其中又會是不同的感覺。

作品No. aw07 消逝的孩童們之歌

在廢校的校園一角還留著孩童們的銅像。藝術家Mounir Fatmi把它移致校中庭園的中心,以此銅像作為開場,並在校內各處設置作品。

其實這個作品給人的震撼性蠻大的,Mounir Fatmi將每個原本有人的位置都擺上一個時鐘,時鐘上的指針則停留在他們離開這所學校的時間,櫃子裡放滿了學生的書包,而從垃圾桶中播放著孩童們的說話聲,我不曉得是不是因為Mounir Fatmi想表達「已逝去」的感覺,才會把錄好的孩童聲放至垃圾桶裏呢?這些裝置藝術都帶出了「過去這裡曾經在這裡,但現在卻都已不復存在」的背後意義,讓人不免感到有些惆悵。

校長室也放著一個時鐘,象徵著曾經存在過的校長,但空蕩蕩的辦公室已經沒有任何的人影。

在音樂教室中,孩子們唱著校歌的歌聲在空無一人的教室迴盪著,鋼琴上也擺上了五線譜。孩子們有精神的歌聲與廢棄的校園呈現了對比,更加強了「這裡所有人都離開學校了」的印象。

最後,かずちゃん帶我們走向屋頂。屋頂的牆上用粉筆寫著來自藝術家的吶喊: 「出發的風、抵達至此的風,我一直都無從得知。對我來說,沒有經歷到春天,也沒有經歷到夏天,而現在已經是冬天了。如果想忘記的話,就忘記吧。如果想要再次記起的話,那便是奢望了。」(私は出発の風も、到着の風も、知らないままだ。私には春がなかった、夏もなかった、今はもう冬だ。 もし忘れたいなら、そうすればいい。  覚えておきたいなら、それは高くつくだろう。)

確實對於藝術家與我們來說,沒有參與到這所學校的一切,所以我們無從得知這裡曾經發生過的事情。來到此的時候,已是屬於這所學校的冬天,象徵著萬物消逝的冬天。曾經的春天發芽與夏天生長,都是我們沒有經歷到的,而我們也不可能再去記起過往的那些歷史,我想這首詩就是Mounir Fatmi在創作時,一直迴盪在內心的感觸吧。

站在屋頂上想著一路經過的教室與牆上的詩句,再看向大海處,不禁想著雖然許多人事物都已經不復存在,但美麗的景緻依舊留了下來。現在還未結束,未來也充滿可能,所以冬天又如何呢?當四季輪替,春天還是會再度來臨的。

作品No. aw11 種子船(TANeFUNe) TARA JAMBIO 藝術計畫

藝術家日比野克彦先生與大小島先生相同,曾參加過海洋探查船「TARA號」的海洋探查活動。而後,他參考了牽牛花的種子形狀,製作了種子船(TANeFUNe),2022年藝術祭時在瀨戶內海周圍進行海洋環境的科學調查,並以藝術視點進行名為「BEFORE20 AFTER21」的創作活動。

日比野克彦先生覺得在海中被視為「垃圾」的物品,都曾經是任何人珍視的寶物,於是他從海中收集這些物品,並於粟島中心地區的船長小屋中展示。

種子船春天的時候在小豆島(池田)沿岸探查,夏天在豊島(甲生)、秋天則會在粟島周圍活動。有趣的是跟船長面試合格後,還有機會一起搭船體驗。

而我們剛好在準備回程的最後,看到種子船航行在港邊,船長與我們不停地揮著手,準備與我們道別。

2022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的閉幕

在等回程的船時,看到港邊有個管樂隊正在練習,原來是因為這天是整個藝術祭展期的最終日,所以志工們特地從本島來,準備在最後以演奏的方式歡送大家的離開,迎接2022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的閉幕。

志工們為這天的演出練習了好一陣子,特地來這邊與我們做最後的道別。

搭上船後,回頭看向他們,除了管樂隊之外,粟島的居民們、送別大隊「元氣隊」的成員們和一旁種子船上的船長也大力地與我們揮手道別,耳邊響起管樂隊演奏的「驪歌」,雖然對於離別有點不捨,但心情卻因為大家的熱情變得溫暖。

結語

我們這次沒有到粟島的西濱側,也沒有去有名的「漂流郵便局」參觀,這次無論是哪一個島都留下了些許「如果時間再多一點就可以參觀到了。」的遺憾,讓我想著三年後勢必要再來造訪這片大海。

在參與這次藝術祭之前,我還想著每天都在看藝術品會不會感到乏味,或是來一次三年後就不必再來了。但我發現,藝術祭的「跳島」,遠遠不止於單純的藝術欣賞,更結合了當地的文化與歷史,並且是個近距離與當地人交流的好機會。在走訪每座島時,帶給我的新知識與反思,比我預想的還要多很多。

不只如此,這趟旅行雖然是一個人出發,但途中與各式各樣的人搭話並成為朋友,同樣熱愛藝術,但由於個人經驗與領域不同的關係,看作品的角度也因此不盡相同,彼此的交流又為這次的旅行添加了更多色彩。

廢棄的學校、流失的人口,曾經一度沒落的小島,因為藝術祭再次地迎來了被看見的機會。很高興我有選擇報名伊吹島與粟島官方的導覽行程,かずちゃん帶出了很多觀光手冊上沒有寫出來的小故事,使作品背後的意象變得更加具體化,因此讓我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2022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的閉幕,並不會是結束,而是進入籌備期並迎向下一次的開幕,日後想必會越來越多人造訪藝術祭吧!回程的夕陽餘暉將海面照映的閃閃發亮,隨著船駛向本島,方才踏上的島嶼變得越來越小,我心中浮出的不是離別,而是三年後再一次於此相見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