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佈日期:2023.4.13

2022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ー直島

這次旅行的第一站,來到了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的起始點-直島。

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Setouchi Triennale)是以瀨戶內海島嶼群為舞台所舉辦之當代藝術國際藝術節。自2010年開始每三年舉辦一次,在後疫情時代下的2022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因日本剛開放國界,所以參加人數也只有將近2019年的一半而已。不只是參觀人數,新作品也比往年還要少,但是短短幾天的跳島旅行,依然欣賞不完多數的作品。

這次的藝術祭,官方人員的徹底落實量體溫與消毒,讓疫情期間的藝術祭絲毫沒有被影響。看展的順暢以及作品的介紹,都讓我覺得官方的規劃很完善,是個很棒的體驗。

直島

直島作為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的開端,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英國《Traveller》雜誌更將直島列為全球必訪的七大景點之一。

據說直島的名字來源,源自於被流放的崇德天皇。他在短暫居留於直島的時候,感覺到這裡的島民個性純樸「直」率,便命名此地為「直島」。

瀨戶內藝術祭的起源

講到瀨戶內海藝術祭的起源,就不得不提一位重要的人物:福武總一郎。

照片出自https://www.mecenat.or.jp/ja/column/interview/736

福武總一郎為了完成父親的遺願,1898年時,在直島開設了直島國際露營場。這段時間,福武總一郎發現直島受到現代工業化發展的影響,污染化變得嚴重,使之變得更加沒落。於是決定要利用「現代藝術」去扭轉這一切。

將父親留下來的福武書店改名為「倍樂生」,將拉丁語中的bene(美好的)和esse(生活)組成為「Benesse」,希望能以「人」為主體,讓生活變得更美好。除此之外還創立了支持這項計畫的公益財團法人-福武財團,在計劃初期不仰賴政府的金錢支援,而是讓自己的公司成為財團的最大投資人,積極的投入於自己的直島計畫。

「直島精神(Naoshima method),指的是透過藝術來進行溝通,活化地方。這是我們給藝術的全新定義。」福武總一郎曾經這樣說過。

1992年時,福武總一郎在直島建立了倍樂生之家,接著陸續邀請藝術家創造了「家計畫」、「地中美術館」、「犬島精煉所美術館」⋯⋯等。再之後,邀請了長年於越後妻大地藝術祭擔任藝術總監的北川富朗,負責連結日本國內外資源,引進優秀藝術家和作品,將自己的直島計畫提升到下一個層次,這就是瀨戶內海藝術祭的由來。

照片取自https://setouchi-artfest.jp/en/news/topics/detail76.html

各國的藝術家來到瀨戶內海的島嶼上創作,與當地居民交流並且留下作品,在觀賞者來欣賞時,當地的老年人也能好好介紹這些作品。當自己的能力能夠很好的發揮出來,並且能幫助社會時,老年人們也會因為有價值感而自然地露出笑容。這也是為什麼這一屆的主視覺是幾位當地老年人自信的面對鏡頭,這是福武總一郎對這片土地一直以來的冀望。

以下按照我的參觀順序來介紹這次我欣賞的直島作品。

作品No. na02 海之站「直島」

海の駅「なおしま」

其實直島在宮浦港旁的建築就是一個作品。這是一個用薄型的鐵板屋頂及細細的棒子支撐而成的一層樓建築,開放的空間設計感,給人一種時髦的感覺。海之站旁就是公車等候區,直島有幾輛公車都被畫上了代表性的南瓜與斑點,看起來可愛的賞心悅目。

而這個建築裡包含著觀光介紹所、船票購買處、咖啡店與特產販賣店,特產販賣店賣著各式各樣的瀨戶內特產,商品豐富到可以在裡面逛很久,但請記得注意當天的營業時間喔!

作品No. na01 草間彌生的紅色南瓜、黃色南瓜

赤かぼちゃ、黄かぼちゃ

想到直島,大家首先在腦中浮現的常常是草間彌生的斑點南瓜。

其實在瀨戶內海國際藝術祭開催之前,草間彌生的南瓜就已經存在於直島了!南瓜創作於1994年的「Open Air ’94 “Out of Bounds” ―海景中的現代美術展―」藝術計畫。這項藝術計畫的開啟,其原因為倍樂生之家(Benesse house)博物館在1992年開放之後,陸續收藏了許多作品,但隨著常設展作品的充實,企劃展的舉行就變得難以實施,所以倍樂生決定讓藝術品走到戶外,讓大家把作品設置於直島各處。

呼應著此展覽的標題,草間彌生將海景當作是作品的一部分,完美地將紅色與黃色的斑點南瓜與大海美景融合。紅色南瓜位於面對宮浦港的左側,而黃色的南瓜位於杜鵑花莊(つつじ荘)的附近,從宮浦港搭公車過去,車程不到15分鐘就能夠抵達。

紅色南瓜有點扁平,可以從照片中看到,紅色南瓜的有些黑點是洞,內部整個挖空,就像是公園遊樂設施一樣,讓大家可以在洞裡鑽進鑽出的拍照跟玩耍,晚上南瓜則是會打燈,有著不同的氛圍與感覺。

草間彌生曾經賦予這個紅色南瓜一個可愛的故事:「太陽的紅光為了尋找宇宙的盡頭而來到這裡,就這樣在直島的海中變身成為了紅色南瓜。」,充滿玩味,真的好可愛!

黃色南瓜的樣子就長得不太一樣了,斑點順著南瓜的紋路點綴下來,沒有挖洞讓人可以與之互動,只見大家排著長長的隊伍等著與他拍照,人氣到不行!黃色南瓜曾經在2021年8月時因為颱風被吹到海裡,經過一年的修復,終於在2022年10月時又重新與大家見面了!而這次更加強了南瓜的穩固感,讓他不會再輕易被吹走囉。

作品No. na24-B 杉本博司藝廊 時的迴廊

杉本博司ギャラリー 時の回廊

杉本博司藝廊開設於2022年的3月,現在只要有事前預約美術館,就算不是倍樂生園區的住宿者,也能夠欣賞杉本博司的作品,所以這次特地來朝聖了。預約杉本博司藝廊後,除了入場卷,還會附上一張呈茶卷,能夠在杉本博司作品的包圍下,邊欣賞「聞鳥居」,邊享受日式茶點與日式茶飲。

與其他倍樂生園區的建築一樣,杉本博司藝廊的建築部分也是由安藤忠雄所設計的,清水模建築,半自然的環境,使整個美術館與作品會因為「時間的變化」而展現不同的感覺。而杉本博司在作品上對於「時間」的探討與追求,以及他們「長年」活動於直島,創作了各式各樣作品的關係,這些與時間的關鍵詞疊加起來,就是時之迴廊的名字由來。

照片上可以看到在藝廊之中,許多地方的採光設計,讓作品的呈現展現了更多層次。

藝廊中收藏了這次還有展示家計劃中《護王神社》的模型,延伸到地下室的階梯與窗外可以看到大海都有仿真出來。

而在整間藝廊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個由會議室改建而成的茶室。除了牆上掛著許多杉本博司的作品之外,照片中可以看到的這三張桌子,下方的木頭其實也是杉本博司的作品,分別是「三種の神樹-神代杉」、「三種の神樹-屋久杉」和「三種の神樹-栃の樹」,而窗外是2021年移至園區內的玻璃茶室「聞鳥居」。

拿著呈茶卷就可以進去選擇一份茶點套餐,和菓子會隨著季節變化,而茶飲的部分可以選擇煎茶或者是抹茶,煎茶與抹茶會配合著茶的特性,使用不同的茶器裝盛,不得不說在「栃の樹」上享用這精緻的茶點,看著玻璃窗外的聞鳥庵,真的是個享受。

玻璃的茶室 聞鳥庵

硝子の茶室 聞鳥庵

聞鳥庵曾經在威尼斯、凡爾賽宮的離宮,以及京都的「京セラ美術館」的戶外展示過。而自2021年3月開始,聞鳥庵便保存於直島倍樂生園區中開放給住宿者們觀看。2022年3月,隨著杉本博司藝廊的開設,現在只要買票進去,都有機會可以欣賞到聞鳥庵!

講到茶室,就不得不提到一位代表性人物「千利休」。千利休在戰國時代曾經作為茶頭侍奉過許多上位者:如松永久秀、織田信長與豐臣秀吉,並在當時被日本人譽為天下第一茶聖。在千利休的時代以前,並沒有所謂的茶室,奉茶就只是單純的在接客室為客人添加茶水,而千利休將喝茶的地方與本屋分離出來,創造出茶室,並將茶之道發揚光大至藝術的境界。

現在位於京都的《待庵》,便是千利休打造的茶室之一。杉本博司提到,聞鳥庵有一定程度的參考了千利休的《待庵》,以及皮特·蒙德里安的幾何圖。將傳承幾百年的日本茶之道精神,與現代藝術美學結合,創造出屬於這個時代獨一無二的茶室。

這次會選擇來杉本博司的藝廊,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為想要來看聞鳥庵。

佇立在水中的玻璃方塊,在玻璃內的空間彷彿就像是另一個世界,看著看著真的會開始想像在裡面品茶的感覺。雖然沒辦法進去玻璃茶室,但是能夠邊欣賞著聞鳥庵,邊在藝廊中享用著日本茶與和菓子,也已經足夠了。

作品No. na25-B Benesse House Museum- Valley Gallery

ベネッセハウス ミュージアム  ヴァレーギャラリー

Valley Gallery位於倍樂生區域,也是2022年新開設的藝廊。建築是安藤忠雄參考了「祠」所設計的半開放空間,而建築物內外大量的鏡面球是則是草間彌生的作品「納西瑟斯之庭(ナルシスの庭)」。

「納西瑟斯之庭(ナルシスの庭)」曾經在1966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展出,這些大量的金屬球能夠反射出四周的自然以及觀賞者。當觀者與大自然映照在球面上,彷彿融為了「一體」。而取名為納西瑟斯之庭,是不是取自於希臘神話納西瑟斯的故事呢?傳說納西瑟斯愛上反射於水面中的自己,就像是這些球體反射出觀者們一樣。

而庭園放置的許多佛像,則是小澤剛在2006年所創作的《Slag Buddha 88 (スラグブッダ 88)》。其原料來自於豐島的產業廢棄物,在豐島的文章記事中有稍微提到豐島以前的廢棄物權利爭取事件,當時豐島的廢棄物多被運送至直島的廢棄物處理廠,在處理後拿去做其他運用。在得知這些佛像是利用這些廢棄物做成的時候,忍不住覺得有些被觸動,因為當時這個事件對豐島人來說具有特別的意義,特地使用這些廢棄物來創作,不僅僅是廢物的回收再利用,更提醒著人們這件事的存在與我們必須學習到的事情。

佛像的四周鋪滿了豐島石,據說可以拿著這裡的豐島石,到池的另一遍疊放石頭。Valley Gallery的藝術總監-三木あき子曾經說過:「能藉由這樣的儀式感,讓人們從這些堆疊的石頭中再次感受到原始的自然信仰、物品製作的原型抑或是自然循環。」。

不只是Slag Buddha 88,納西瑟斯之庭中的金屬球也是使用廢棄物製作而成的。在這個安藤忠雄所設計的半開放自然空間中,將「與自然共存」為主題的作品們集結在一起,都是希望藉由這些作品,再次喚起大家對於原始自然的敬意。

作品No. na20-B 李禹煥美術館

李禹煥美術館

這座美術館是由安藤忠雄所設計,裡面擺放的是來自韓國李禹煥大師的作品。美術館的室內是不能拍照的,但戶外的部分可以,照片裡乍看之下隨意擺放的石頭也是李禹煥的作品之一。

李禹煥的風格,為日本1960末期至1970中期流行的「物體派」,講求的是回歸物體的本質,常常使用石頭、木頭、紙或是棉作為媒介進行創作。李禹煥美術館中許多作品就是利用石頭作為作品意象的表達。除了這些物體之外,室內也掛著許多用鮮豔顏料繪製的抽象畫作。

我不太曉得該怎麼形容李禹煥的作品,他的作品不是技巧上的「好」與「不好」,或是「有沒有創意」可以形容的。與其說他是用作品去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是技巧,不如說他是用作品去展現他的意念跟感受。你不會覺得他的作品有著什麼高深的「技巧」,但就是非常有感覺,甚至讓當時的我感到震撼。

但回歸理性想,他的作品明明有大量的余白,還有看似隨意擺放的石頭,簡單的線條,為什麼反而讓人覺得很有力量呢?真的是很不可思議。他的作品充滿了力道與抽象細語,而余白使空間變的靜謐,使人不禁回歸於「物體派」的初衷,想到那些最原始的事物本質,還有自己。

在李禹煥美術館裡獲得的震撼,使它成為了我在直島裡最喜歡的美術館。

作品No. na21-B 地中美術館

由安藤忠雄設計,作為直島代表性美術館的地中美術館,裡面收藏了許多大師級藝術家的作品。像是以操作光線聞名的James Turrell、崇尚極簡主義,大地藝術創始人之一Walter De Maria,以及印象派大師莫內的作品都收藏在其中。

而地中美術館是需要另外預約的,預約網站可以參考倍樂生的網站

莫內的作品 Oscar-Claude Monet

莫內為印象派的代表性藝術家,記得以前美術課的時候,老師介紹過印象派以及莫內。繼寫實派之後崛起的印象派,看似抽象,但其實是感覺到寫實派對於真實性的追求有所不足而產生的新學派。也就是說,傳統寫實派幾乎都在室內,用固定光源進行創作,但真正現實中的光源是不穩定並且會隨著時間變化的,所以印象派多走出室內,把陽光、光影的變化也一併畫於作品中。

也因此,莫內常常從不同角度與時間描繪同一個景物,為的就是捕捉那些變化的光線。記得當初美術老師用投影片給我們看莫內描繪的好幾張「盧昂大教堂」系列畫作,明明是同個場景,卻因為光線產生不同的色彩與感受,讓我至今難以忘記。

照片取自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

而莫內在地中美術館展出的「睡蓮系列」,也是他的印象派作品中最經典代表作之一。五個作品座落在地中美術館中,被好好的保護著。據說因為白內障手術,莫內能夠看到一般人無法捕捉到的光線,使得對於睡蓮的色彩運用不同於他人,增添了鮮豔卻又依然讓人感到和諧,能在此看到莫內的畫作,真的很感動。

  1. 「睡蓮の池」2枚組、1915年〜1926年製作
  2. 「睡蓮」1914年〜1917年製作
  3. 「睡蓮の池」1917年〜1919年製作
  4. 「睡蓮-柳の反映」1916年〜1919年製作
  5. 「睡蓮-草の茂み」1914年〜1917年製作

沃爾特·德·瑪利亞的作品 Walter De Maria

Walter De Maria似乎可以算是大地藝術的先驅者之一,所謂的大地藝術,就是運用土地、石頭、水或是其他自然材料重塑景觀空間。加上極簡主義的關係,可以看到Walter De Maria的作品常常會充滿大量的余白。

照片取自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

照片中,一個黑色的花崗石巨大圓球佇立在殿堂的正中心,旁邊有著27個鑲著金箔的木雕以三個為一組的方式排列在周圍,自然光從屋頂灑進地下殿堂,照射在中心的黑色圓球上,讓裡面的氛圍充滿了莊嚴感,這就是Walter De Maria在地中美術館的作品「Time/Timeless/No Time」。

詹姆斯·特瑞爾的作品 James Turrell

James Turrell在地中美術館中有三個作品,在此的每一個作品都是利用光線作為媒材,創造出有趣的作品。

照片取自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是,在一個房間中,可以看到階梯上有個青色的長方形色塊,隨著工作人員的引導才發現,這其實是一個向內凹的空間,James Turrell利用光線製造錯覺,讓我們遠遠看的時候沒辦法察覺到他會是一個空間。而進去的時候感覺也是很不可思議,因為光的錯覺,在裡面真的會失去遠近感。

還有一個作品是一個挖空的屋頂,讓我們可以眺望天空與雲彩,當時還沒有去豐島美術館,但其實這個作品跟豐島美術館有點異曲同工之妙,將戶外景觀當作作品的一部分,因此作品會隨著時間的光線以及天氣而產生變化,傍晚日落時的參觀需要額外報名,雖然沒有機會參觀,但似乎也是很受歡迎的一個行程。

作品No. na04 直島浮游島

直島パヴィリオン

直島町總共由27座島組合而成,而這座直島浮游島便是第28座島。

其作品理念是取自浮島現象,所謂的浮島現象其實就是海市蜃樓的一種。當海面與氣溫產生較大的溫差時,遠方的島、船或是建築物會看起來彷彿像是漂浮起來一樣,這是瀨戶內海冬季時偶而會發生的現象。

這種海市蜃樓現象,在日文裡又被稱作「下部海市蜃樓」,亦即海平面下方的部分因折射光產生出的海市蜃樓。可以看到漂浮島偏下方的地方有著像是海平面的線條,就是在模仿浮島現象的模樣。

直島浮游島裡面可以進去,很多人都排著隊輪流等著要拍照。夕陽的餘暉照撫著,使作品有著與白天不同的氛圍,跟草間彌生的南瓜一樣,晚上會打燈,所以不用擔心晚上就沒辦法欣賞囉!

作品No. na05-B 直島銭湯「I♥湯」

這個作品是大竹伸朗創作,可以實際使用的裝置藝術。「I♥︎湯」在2009年,第一屆藝術祭之前便已經存在於直島,到現在依然受到世界各地觀光客的喜愛,這次晚上經過錢湯的時候,有許多人等著要進去泡澡。

除了「I♥︎湯」之外,直島的家計劃「はいしゃ」≪舌上夢/ボッコン覗≫、豊島的「針工廠」與女木島的「女根/めこん」都是大竹伸朗的作品。他也是從瀨戶內藝術祭開催以前,就在直島上活動了。

其實當時很難把針工廠與「I♥︎湯」聯想在一起,因為風格迥異,很不一樣。相較於針工廠的簡單,「I♥︎湯」從外觀看起來,非常的色彩繽紛。他由各種彩色的磁磚拼湊而成,不同顏色的燈泡閃呀閃的,給人一種非日常的感覺。

照片取自Benesse Art Site Naoshima

後來在網路上看到澡堂的室內照片,發現裡面的用色也是很鮮豔,甚至還有一隻大象模型被放在室內,充滿了趣味。難怪經過這麼多年,「I♥︎湯」依然受到大家的喜愛。

結語

直島作為倍樂生直島計畫的起始島,充斥著多個由安藤忠雄設計的美術館,和許多大師級人物的作品。四散在島嶼各處的藝術品,以及時髦的店面,完全想像不到他曾經沒落的樣子。相較於其他瀨戶內海的島嶼,直島給我的感覺就是一個非常時髦的觀光地。

福武總一郎與北川富朗合作之後,直島計畫的風格也慢慢的轉變,從高價的藝術鑑賞、建立更多的美術館,至後來讓島嶼作品更偏向於強烈地與當地文化做結合。藝術不再是高高在上,只有有錢人可以欣賞的消遣,而是讓任何人都能共襄盛舉的一個媒介,這樣的意識蛻變,讓當初的直島計畫甚至擴大到整個瀨戶內海,孕育了這個三年一次的藝術盛宴。

瀨戶內海藝術祭不只是單純的藝術鑑賞,裡面更包含了許多人對這片土地的期許與冀望。為此我真的很敬佩福武總一郎,當他將自己的夢想付諸於現實的時候,同樣理念的人會跟著被吸引,甚至會影響到周圍的人一起來實現理想,因為這儼然已經變成了大家的夢想。

相信這樣的念想,就如同那些在創作者逝去卻依然存在於世的藝術品一樣,在未來的100年,甚至是200年之後也會一代人傳承著一代人,繼續存在下去吧!


分享到